020-84669277    16676700666
旅游规划设计

从观潮到亲海:静态滨海观光向动态休闲度假的升级路径

2025-08-20 16:24:13

碧海蓝天、金沙细浪,传统滨海旅游曾以“观景”为核心吸引游客。然而,随着消费升级与需求迭代,仅凭静态景观已难以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的追求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”,国家及省市先后印发《“十四五”旅游业发展规划》《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(2022-2030年)》等政策文件,均指向同一命题:如何让滨海旅游从“看风景”跃迁为“享生活”?本文从体验、时间、空间、产业四维解构升级路径。

月亮半岛滨海度假区 | 云泉汇滨海景区规划设计案例


CHAPTER

01#

破局

静态观光的体验困局与升级必然性

传统滨海旅游依赖自然资源禀赋,游客停留时间短、消费链条短。正如研究指出,旅游之态在于‘动’”,而静态观光仅满足“到此一游”的表层需求。游客在沙滩拍照、海鲜餐厅用餐后便匆匆离去,目的地难以形成复购粘性。与此同时,消费升级催生新需求:游客渴望沉浸式互动、在地文化感知与个性化服务。滨海旅游亟需从“资源依赖”转向“体验创造”,将“观潮者”转化为“亲海人”—这一转型不仅关乎游客满意度,更是激活蓝色经济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。

珠海万山群岛项目 | 云泉汇滨海景区规划设计案例


CHAPTER

02#

重构

动态休闲度假的四维升级路径


PART.1
体验升级:从“观景”到“沉浸”

打破静态观赏局限,需构建多层次互动体验体系

开发海洋主题互动体验项目

设立海洋运动俱乐部,提供帆船、冲浪、潜水等技能培训课程;结合海洋生物科普、非遗技艺(如渔村织网、贝雕制作)等,设计可参与的工坊或表演;建设海洋主题研学基地,开展潮间带生物观察、珊瑚保育等科普活动,让游客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;

打造夜间经济场景

依托滨海夜景资源,开发光影秀、沙滩音乐节、海鲜夜市等夜间消费场景;开发星空观测、夜潜探秘等特色项目,填补传统滨海旅游的“夜间空白”,延长游客有效停留时间;

融入在地文化叙事

挖掘渔家文化、海丝历史等在地文化IP,通过渔村生活体验、海洋历史博物馆、民俗节庆活动、实景演艺等,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内容,增强文化认同感;运用VR技术模拟深海探险、AR导览讲述海洋故事,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交融

榆林水文化旅游区 | 云泉汇滨水景区规划设计案例


PART.2
时间延长:从“一日游”到“全时段”

破解“潮汐式”客流瓶颈,需通过政策设计与产品组合,构建全天候产品矩阵

推行“一票多日使用制”

借鉴相关景区经验,对滨海景区门票实行多日有效制,降低单日消费压力,鼓励深度游览;

开发多日度假套餐

整合住宿、餐饮、交通、体验项目,推出“2晚3日海岛度假”“3日渔村生活营”等套餐产品,形成时间粘性;

构建全季节产品体系

冬季开发温泉康养、海景民宿;结合节气推出“开渔节”“祭海大典”等节庆活动,实现“淡季不淡、旺季更旺”;夏季主打针对淡季设计温泉疗养、海钓赛事、海洋研学等特色项目,打破夏季依赖,实现全年运营。

广东邮轮微度假项目 | 云泉汇滨海景区规划设计案例


PART.3
空间拓展:从“海岸线”到“立体海”

突破平面空间限制,需构建海陆空三维发展格局。

开发近海休闲产品

引入帆船、摩托艇、潜水等水上运动,建设浮动码头、海上平台等设施,拓展海洋活动半径;发展海岛度假、邮轮旅游、海洋牧场等业态,拓展“蓝色国土”利用深度;

打造滨海绿道网络

串联海岸线、湿地、渔村等资源,建设骑行道、徒步径、观光小火车等慢行系统,形成“移步换景”的线性体验空间,打造“山海联动”旅游廊道

发展低空观光项目

开通直升机、热气球等空中观光线路,提供俯瞰海岸全景的独特视角,实现“海陆空”全景覆盖,丰富空间层次。

空间拓展可提升资源利用率,增加单位面积经济产出,并通过多业态协同降低单一资源依赖风险


PART.4
产业融合:从“单一”到“生态”

打破产业边界,以“旅游+”思维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圈

旅游+康养

依托海洋气候资源发展康养社区,推出海泥SPA、盐疗等特色疗法,开发海景疗愈、中医药浴、滨海瑜伽等康养产品,吸引银发客群,打造“滨海疗愈目的地”;

旅游+农业

建设滨海生态农场,开展渔获采摘、海鲜烹饪等体验活动,推动“从海洋到餐桌”的全链条消费

旅游+科技

运用VR技术模拟深海探险、AR导览讲述海洋故事;通过智慧平台实现“一键预约、一码通行”的便捷服务;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,优化产品供给与服务流程。

广西平陆运河产旅融合发展带围绕一河两岸的规划设计中,云泉汇文旅注意到了技术赋能的发展趋势,在业态设计中充分发挥AR、VR等现代技术赋能优势,让游客通过“虚实结合”的深度文化体验,感受平陆运河的发展史。

平陆运河产旅融合发展带 | 云泉汇滨水景区规划设计案例



CHAPTER

03#

锚点

可持续与差异化的双轮驱动

升级过程需警惕同质化陷阱。精准定位是前提:依据资源禀赋划分城市休闲型、高端度假型、生态修复型等差异化发展路径。可持续发展是底线:严格实施海洋生态保护措施,控制开发强度,推广环保材料与清洁能源,实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滨海实践。


从政策引领到市场响应,滨海旅游的升级浪潮已势不可挡。当游客不再满足于“观潮”,而是渴望“亲海”的深度共鸣,静态观光向动态休闲度假的转型便成为必然。通过体验的沉浸化、时间的延伸化、空间的立体化、产业的生态化,滨海目的地将从“风景打卡地”蜕变为“生活方式载体”。未来的滨海旅游,不仅是海浪与沙滩的物理组合,更是人与海洋的情感共振——以动态体验激活蓝色经济,让每一片海岸都成为可沉浸、可回味、可再生的诗意栖居。

文章编辑:广州云泉汇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营销策划部


上一篇:“避暑游”发展新趋势新面向,“清凉经济”点燃夏日活力

下一篇:返回列表